中医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Document
欢迎来到中医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关于我们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的发展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它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把发展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国家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的中医药科研机构,下设17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2家分院、2家制药企业及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587人,院士4人,国医大师5人,首席研究员26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了临床研究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的挂靠单位。

从建院之日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便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与支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和孙春兰副总理调研我院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余艳红书记、于文明局长来我院座谈的讲话要点,扎实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工作,从严从实筑牢中医药发展根基,在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及中药新药研发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和4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2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先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近年来,中医药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样的机遇下,我院十分重视中医药信息化在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中药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在标准研究、循证分析、数据挖掘、资源建设、知识服务、统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和知识服务平台。如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覆盖中医药领域各个方面的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和术语系统等数据资源,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医药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临床与情报合作中心单位,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我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受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委托,2019年开始中医学专业分中心建设,旨在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中医药传承发展需求,汇聚中医药领域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科学文献、古籍等文献资源,以及疾病、诊疗方法、方剂、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养生等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关联、打通与整合,建立稳定可靠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建设中医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并与知识中心总平台实现系统对接和元数据共享。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面向工程院院士、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人员、科研人员、中医药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准确详实的中医药知识服务。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努力,中医学分中心将真正实现中医领域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并纳入知识中心的资源体系,建成一个内容完善、运行稳定、特色应用丰富的中医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知识服务的目的,为中国工程院开展战略咨询提供服务,发挥国家工程科技高端智库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Document